每一個初為父母的人,凝視著懷裡的心肝寶貝,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吧:我該怎麼樣去愛,去教養這個孩子?作為一個父母親,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?我準備好了嗎?面對生命的困惑,人生的風雨,我自己都還在游疑,又怎麼能成為孩子的大樹,為他解惑,為他遮風避雨?是不是只有強者,才堪為人父、堪為人母?

大部分的人還來不及去細思,便發現身上多了這些甜蜜的負荷,只得欣喜的、義無反顧的邁向前去。然後,懷裡的孩子一天天大了,他想自己下來走;牽著的小手逐漸有力了,他急急甩開你的大手要去探路;面對孩子的疑問,你越來越辭窮;孩子所要的東西,你有時感嘆無力給予。當你心甘情願的傾盡一切,卻發現還是不夠,怎麼辦?

這樣的發展,對社會上的弱勢者更是沉重的挑戰。這兩部涉及「監護權」的電影,都在探討親情與法律之間的衝突;而其本質,就是一種正義(Justice)與法律(Law)之間的衝突。

理想狀態中,法律是正義的防線、是正義的化身。它以集體的力量,捍衛了個體難以自保的權利。例如,對於不適任的父母,社會可以強制剝奪其監護權。像在家庭暴力中,常常聽到「這是我生的孩子,我愛怎麼管就怎麼管」之類的話,是不能成立的。又如,許多「父母帶著兒女燒炭自殺」的駭人新聞中,父母自認為可以決定孩子的生死,同樣於法無據。子女是弱勢,父母是強勢。一旦失衡,法律必須在這之間作出裁決,伸張正義。

然而,法律只能規範通則。特殊個案裡,可能反而會違背了正義。在《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》之中,父親只有七歲的智商,這怎麼照顧孩子、怎麼教養孩子?於是法律介入。在《不能沒有你》之中,尚未確認親子關係的父親,怎麼可能讓他照顧女兒?這時,法律同樣介入,只是卻走到了正義的對立面。

14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_2

於是,你看著《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》中的父親,不禁淚如雨下。因為你明白,在孩子面前,作父母的赤誠心意,無分軒輊,儘管只有七歲的智商。但他卻讓我們看到,智商與愛的能力沒有絕對關係:因為去愛,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。因為去愛,你會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韌性。因為願意付出,不想放棄,所以你始終會產生新的能力去突破不斷而來的難題。

因為,我們是父母,我們痴心。

這位智力停留在七歲的父親,為了取得女兒的監護權,在開庭時,吃力的回答社工人員的問題。

「你能仰賴誰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勝任的父親?」
父親腸枯思竭,卻誠懇的爆出這樣的答案:
「我仰賴我自己。我想,做一個爸爸要堅持、耐心,和傾聽,甚至在聽不懂時,也要假裝在聽。」
「你覺得自己聰明嗎?」
「我覺得,我和你們一樣聰明。至少我比你還清楚公車的路線。在這件事上,我比你聰明。」

這位父親證明了,愛的能力與智商未必成正比。幫這位父親辯護的女律師經常打贏官司,夠厲害了吧?可惜她面對自己兒子的敵意卻一籌莫展。而這位父親反應遲鈍,理解力很差,適應新的事物對他而言非常困難。但是,他卻能感應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。

《不能沒有你》中,贏得監護權的社工人員,在試過一個個寄養家庭之後,不得不把女兒帶回父親身邊。因為,女兒與父親之間有愛。這份愛,對女兒成長的生命而言,不可或缺,而且高過了未定的親子關係與惡劣的經濟條件。而更重要的,是父親想去愛,願意去愛。這一份愛的聯繫,導演在影片中透過了淒迷深幽的海水、紛紛晃晃的光影,作出了千言萬語的無聲表達。

親情、法律、正義所共同追求的,不就應該是這樣的一份愛?

英文片名 I am Sam
出品年代 2001年
故事地點 美國
導演 Jessie Nelson
英文片名 I Can’t Live Without You
出品年代 2009年
故事地點 台灣
導演 戴立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