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珍貴的紀錄片,不過,是一部珍貴的爛片。拍攝時間約在一九三O、四O年之間。

爛片的道理淺明易知,因為這是百分之一百日本總督府的置入性行銷,講統治觀點、講殖民建設、講歷史文化(當然是講與日本有關聯的歷史文化,像在台南,就講鄭成功的日籍母親,而孔廟就沉默一鏡帶過)、也講一點各地風俗(彷彿後來的《王哥柳哥遊臺灣》,1958年,只是串場人物不是王哥柳哥,而是各地的州知事或港廳長。影片主題則一者名勝古蹟,一者經濟發展)。

片中有一幕很有趣:一位日月潭的原住民女孩邊打著杵,邊抿著嘴偷笑。連七十年前的姑娘都覺得這樣拍很可笑的紀錄片,當然是一部爛片。

然而,這可能也是唯一、或唯二幾部非看不可的爛片。對許多歷經明治、大正、昭和時代的家庭而言,這部影片紀錄了許多阿公、阿嬷、阿祖當年來不及告訴你的故事,雖是政令宣導,但聊勝於無。何況,爛片正好可以看到一個時代氛圍。

27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2

一按下播放鍵,你就會聽到那種小時候升旗典禮上司儀的聲音,或是早年電視上「省政信箱」的那種聲音。原來,聲音也可以當作一個時代的切片。這是一種奧妙的感覺,你一聽那個聲音,逝去的時代就重現了。

片頭一開始,這個聲音就告訴你:

「製作這部電影的目的:並不僅是介紹世人這些紀錄台灣的影片,也為了讓世人知道,我日本民族每年增加百萬人口,天然資源被開發殆盡,僅居住在狹小的島上之狀況。然而今日的世界拒絕日本移民,日本商品也被排擠。為了打破這種情勢,我們必須在北方構築強固的國防線,更進一步,必須在南方開拓產業及經濟的生活線。因此,什麼在我們心中佔有重要地位?就是台灣。台灣可說是帝國向南延伸的重要基礎,必須更進一步深入了解。我們要往南延伸的的第一課程,首先就是必須瞭解近代台灣。」

這樣的旁白理由,便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「脫亞入歐」最後、也是最強一波的具體實踐。脫亞入歐,不但是接納思想上與制度上的觀念,同時也是全盤接納西方帝國主義的生存價值觀。這部影片,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日本用心計較、傾盡國力,要迎頭趕上葡萄牙、西班牙、法國、英國、美國等老牌的帝國,立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要作亞洲最有出息大帝國的雄心壯志。

因而片尾,整個東南亞國家的地圖,變成一幅礦藏的分布圖。旁白(4:38處)說了:

「大滿州的成立,畫下了北進路線,作為每年超過百萬人口的分流口,作為產業及國防上的資源開發地,我們國家當前的行軍路線,只剩下南方而已。我們不客氣的說,維持日本生存權的和平發展策略,不外乎就是南進。而我們南進的第一線,唯一的立足點是台灣,國民必須努力認識台灣的重要性。台灣是南進的基礎,讓我們南進,帝國國運的進展,必須要拓展南方,建構南方產業及經濟生活線。」

這真是何患無辭、瘋到自己都不知自己瘋了的一場大劫數!

再聽聽歌:

雙肩使力背負起,猛勇日本南進的使命。燃燒的氣勢,令我等道路光明。
躍進台灣,我等台灣。啊!如此映照著,映照著高山。
映照著大海,鵝鑾鼻。青空纏繞著新高山,威武地前進,永遠地。

27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3

27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4

27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5

影片自己會說話,我不多說。

這部DVD由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,收錄了日治時期四部紀錄影片《南進台灣》、《國民道場》、《台灣勤行報國青年隊》、《幸福的農民》。想重溫老台灣的,想認識台灣怎麼步步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的,無論政治立場為何,日本總督府的這部官方說法,值得一看。

英文片名 Colonial Japanese documentaries on Taiwan
出品年代 2008年
故事地點 台灣
導演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