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誰?我要怎麼樣的人生?

一位高中的國文老師,鼓勵學生去問這樣的問題。十六、七歲,正是開始建立自我的年齡。在充實學識與拓展心靈之間,該學什麼?該教什麼?電影中以四堂課來呈現老師的教育理念。

♦四段話,開啟心靈

首先談「無常」。老師在穿廊上課,先讓同學唸了一段詩:「珍惜年少摘下花蕾,因為時光飛逝不回。今日微笑的花,明天即將枯萎。」當學生還在笑笑鬧鬧的氣氛中時,他要全班思考為什麼詩人這麼寫、然後煞有其事的要大家去看一些學長的老照片。他說:「因為世事無常。不論你信不信,在場的每一個人有一天都會停止呼吸、變冷、然後死亡,就像照片中這些學長。他們和各位並沒有什麼不同。同樣的髮型、同樣的全身充滿荷爾蒙。他們也感到天下無敵,好像世界都在手掌中。他們的眼裡充滿希望、相信自己是要做大事的,這和你們現在都一樣,不是嗎?但是,當這些學長真正想要發揮所長時,是不是已經時不我予?各位,他們如今都已入土。不過如果你用心去聽,還是會聽到他們想說的秘密。來,大家靠上去聽。聽到了嗎?」老師說的繪聲繪影,學生也狐疑的湊近去聽,一時鬼氣森森。

這是深刻的啟蒙。歲月盡,才華老。今人古人,同此一悲。老師沒有正襟危坐的在教室裡講「一寸光陰一寸金」、這種聽起來就是老頭子在嘆氣的聲音,而是帶著學生親眼去看當年和他們同樣青春飛揚的人。這些彷彿只是剛剛走到前方照相的學長,如今全沒了。老師要同學自己去感慨生命的老死,然後自己去想:我呢,我要什麼?他用這種方式來警醒學生,言微義廣,淺近而深刻。同時,學生也容易接通前人的心靈,容易在嚮往中體認傳統,而非從規範中擔負傳統。這真是一位善於教學的老師。

接著談「詩教」。老師鼓勵學生撕去教科書上死板的序文。學生又是一片驚愕。老師從這裡解釋:詩的價值是不能用數字、面積去測量的。學詩,也不是為了掛在嘴邊清談兩句。他說:「看你們的眼神,好像認為十九世紀的文學和考取商學院或醫學院無關?你們私下都在想,不過是詩嘛,只要草草學個聲韻和格律,然後就趕緊去讀那些能夠實現夢想的正經書。是不是?錯了,各位。我們不是因為詩可愛,才來作詩或讀詩的。想讀詩,想作詩,因為我們是人類,而人類是充滿熱情的。醫學、法律、企業、工程,這些都是崇高的職業,而人們也賴以維生。但是詩,美麗、浪漫、有愛,這才是人活著的原因。同學們,人類生命的戲劇仍在上演,而你們都能為此獻出一篇詩。你們的詩會是如何?」

老師眼中預見著這群青年的未來。他提醒這些蓄勢待發的佼佼者,不要只顧謀生而錯失人生。不要撇除一切,只為了某個外在事業的發展。因為人們總在事業完成之後,才會來惋惜除了事業外一無所有,甚至覺得沒有活過。

第三堂課談「明辨」,同學輪流站到講桌上面。老師說:「要以不同的方式觀看事物,就像在桌上看的世界是不同的。你們在自以為知道一件事情之後,必須再以另一種角度思考。這雖然可能愚笨,可能錯誤,但必須嘗試。讀書時別只顧著作者的想法,還要釐出自己的意見。去找到自己的聲音,因為你愈猶豫,就愈難找到。梭羅說過:『多數人過著寂靜的絕望生活。』不要被這句話說中。要突破,不要盲從。大膽的獨樹一格,找尋新的視野。」

最後是談「篤行」。全班聚在中庭,由三個學生出來作示範。同學於是看到了一幕有趣的現象:開始時三人本來各有步調,但是接著就顯得懷疑而互相遷就。於是,各自走路變成一齊走路。老師要大家從這裡認識群體對個人的影響。他說:「人需要被認同,因而在他人面前維持自己的信念是困難的。同學們,即使別人認為你奇特、不流行,即使流俗都說你爛,你也應該相信自己的信念,因為那是獨一無二的。羅伯佛洛斯特說過:『樹林裡兩條岔路,我選擇比較少人走的那條,因為那裡有天壤之別。』現在,請試著找到自己走路的樣子。隨意的方向、隨意的漫步,不管你是洋洋得意或是傻裡傻氣。」

這是一位好老師。他有熱情,教法活潑,他珍惜這些青年璞玉。對高中生而言,升學並不輕鬆。因為文明已如巨塔,文學、數學、歷史、化學,每一項科目都有讀不完讀不盡的知識。然而,如果教學中喚不起學生的熱忱與智慧,那麼學校這個偉大的知識殿堂,就只是一處碑石雜傾的亂葬崗。而其所傳遞的,也僅是知識的鬼火,對人生難有助益。他要學生對傳統、對生命、對自己有感覺,不要麻木不仁。在幾千年幾億人的綿延長流中,要追問我是誰?追問誰是我?這就是教育中所強調的「傳道」,傳一條生命覺醒之道。學,就是「覺」。

不過,教育貴在平和,撕書序的教學方式似乎太過了。以學生當場的反應來看,有人是立刻撕了用嘴咬成一團、有人是遲疑之後小心翼翼的用尺去撕、有人揉成紙團扔著玩、有人笑嘻嘻的起哄。不同的反應,顯示出不同的資質和體會。這其中很難知道,如此強大的刺激會不會喧賓奪主?會不會讓學生忽略了老師的本意?會不會只記得獨立,卻不記得思考?這是教育中最難拿捏的分寸。因為當學生的心靈解放,情感隨才華而豁然奔放時,碰到挫折怎麼辦?書序可以撕,現實中的壓力怎麼撕?沉著處事的理性,能不能也在一樣大的刺激中同步成長?老師該怎樣繼續引導學生、解開接下來就要面臨到的困惑呢?這是教育成敗的關鍵,因而接下來,電影就從查理、尼爾、凱邁倫、塔德四個人身上,進一步敘述教學所產生的影響和得失。

♦反抗學校的權威

首先是查理。他性子最衝,最敢於挑戰學校的權威。他利用編輯校刊之便,偷加了議論文章,訴求男女合校。還在週會場合上公然招惹校長,引起軒然大波。不過他受罰後,同學卻圍著他,當他是衝撞體制的英雄。這時老師來看他,同學紛紛讓開,等著看老師怎麼說。

「你今天耍的噱頭真是彆腳。」老師一開口就澆冷水。
「什麼?你是站在校長那邊的嗎?」查理顯得訝異、顯得委屈:「那你上課講的『要把握今天』、『要吸取生命中所有精髓』,這些話都怎麼說?」
「吸取精髓,不表示要被骨頭噎到。人有時要大膽,有時要謹慎。聰明人可以分辨。」
「我以為你會高興?」查理失望的說。
「不。」老師明確的說:「如果你被開除,我一點都不高興。這不是大膽,而是愚蠢。因為你會失去許多可貴的機會。」
「是嗎?譬如什麼呢?」查理的牛脾氣來了。
「不提別的,譬如,上我的課的機會。」老師微笑著:「聽懂了嗎?好小子。」
查理愣了一下,笑了,然後懂了。
「要冷靜理性一點。」老師回頭對大家說:「其他同學也要記住。」

春風化雨 1

♦反抗家庭的權威

然後是尼爾,一個同學間才情洋溢的意見領袖。他喜歡演戲,但他父親認定這是不務正業而逼他退出公演。他來找老師訴苦:「演戲是我的一切,可是他不知道。我明白他的想法,我們家不像查理他家有錢,他是在替我計畫我的下半輩子。但他從來不問我『我想要什麼』。」

「這些話你曾對父親說過嗎?你對他談過你對演戲的熱忱嗎?」老師和藹的問。
「沒有。」
「為什麼沒有?」
「因為我沒有辦法用這種方式和他交談。」
「那麼你是在對他演戲,你在演一齣乖兒子的戲。」老師鼓勵他去和父親溝通:「你記得,這也許很難。但你必須讓他瞭解你是誰,你的心在想什麼?」
「我知道他會說什麼?他會說,演戲只是年少輕狂的一時奇想,我應該算了。他會說,父母對我的期望有多高多高,一切都是為了我好,要我別再想這件事了。」尼爾無奈的說。
「你不是他雇的傭人,也沒有突發奇想。這一點你要用你的信念和熱情證明給他看,讓他知道。如果他仍然不相信,那麼你要等。或者等你畢業,你就可以作自己想做的事。」
「不可能的。」尼爾顯得完全沒有信心:「那這次的演出怎麼辦?明天就要上演了!」
「那你必須在明晚之前找他談。」
「沒有比較容易的方法嗎?」
「沒有。」老師答的斬釘截鐵。
「我被困住了。」
「不,你沒有。」老師又是斬釘截鐵一句。

可惜尼爾最終沒有找父親談,因為他提不起勇氣。演出成功後,盛怒的父親要強制他轉學,這讓他絕望。他自哀自憐,陷入一股不可自拔的挫折和憂傷中。雪夜裡,他還像在舞台上,最後一次感受生命的寒冷孤寂。他自殺了,逃避一切。生命的浪漫熱情,他不願被銷磨,但也掌控不住。

春風化雨 4

老師的教誨攔住了查理,卻來不及攔住尼爾。命運就是這樣弄人,如果老師有再多一些時間開導他,如果他爸爸氣憤之餘來找老師,如果他媽媽能安慰他給他支持,如果尼爾能再多想想,如果尼爾還有機會和死黨們聊聊。有太多的如果,卻都沒有發生,事情直衝悲劇而去。

事發之後,全校震驚。校長為了給尼爾父親和輿論一個交代,便設計誣陷老師以減輕校方的責任。這個老校長的作法當然不值一提。他儘可以不同意國文老師的教學方法,儘可以召開教務會議檢討這個事件,然而昧著良心無中生有,用退學威逼學生。甚至運用親情壓力,在學生還傷心不知所措的紊亂中協同造假,這是最不可原諒的身教。他未來怎麼在入學典禮上詮釋他口口聲聲標榜的偉大校風?他將憑藉什麼談「傳統」?憑藉什麼談「榮譽」?憑藉什麼談「紀律」?憑藉什麼談「卓越」?學生會從這裡看到什麼,學到什麼,會把什麼帶進他們即將要走入的社會?

凱邁倫可以算是校長影響下的產物。因為擔心學校遷怒,他搶先去檢舉有關詩社的事。而當其他同學質問他背叛時,他反駁:「如果你們還不知道,讓我告訴你們吧!本校有一種叫做『榮譽法』的玩意兒。如果遇到師長查問卻不老實回答,就會被開除。聰明點!學校要抓的不是我們,我們是受害者,尼爾和你我都是受害者。學校要抓的是老師,你們不會以為他可以逃避責任吧?尼爾的死,難道要他爸爸負責?難道要學校負責?老師慫恿我們搞這些無聊的事。如果不是他,尼爾現在應該是舒舒服服的躺在宿舍裡,唸他的化學,夢想著被人恭恭敬敬的尊稱一聲大夫。隨你們愛怎麼想,總之我已經向學校招了,也簽了名希望老師受到懲處。各位,何必讓他破壞我們的生活…」還沒聽完他的話,查理就當面給他一拳。凱邁倫氣得吼叫:「你們要是聰明,作法就會和我一樣,那就是合作。反正現在學校什麼都知道,你們救不了老師,但你們可以救自己。」這樣的心機,和老校長如出一轍。而他也是同坐在一間教室、同受一種教育的學生。

♦學做人,學作一個人格

同輩之中,塔德一開始是不起眼的,最後卻是亮麗的。他因為哥哥過去在學校表現優異,因而總是害怕自己表現不好。害怕犯錯、害怕參與、甚至害怕大聲說話。但是在循循善誘中,他逐漸能擺脫心中的害怕,甚至能用詩吶喊出他的恐懼。到了最後,雖然不如查理的硬骨氣,但他是第一個向老師道歉,公開為老師澄清,也是第一個站上桌子、以老師所教肯定老師的學生。全班二十個學生,尼爾死了,查理因為拒絕簽字而被退學,剩下十八個。十個站上桌子,八個不敢吭氣。而被迫簽下自白文件的學生全站上桌子,除了凱邁倫之外。

春風化雨 2

這位老師,尊重了每個學生不同的潛能與特質,給了充分發展的機會。盡心盡力之下,二十個學生的發展卻不盡相同,也未必如意。然而為人師表,對於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職守,他已經作出最大的努力。老師能啟發學生,能協助每一個生命找到自己,卻無法代替學生為他們的人生負責。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電影最後一個鏡頭,停在老師對塔德的凝視上。對老師而言,班上能教出一個足以堅定自立的學生就殊堪告慰,何況他還鼓舞了這麼多人的覺醒。這些青年依然真情善良,人格更已有了立足。縱使沒有他,往後也必能繼續茁壯。師生一場,短短相會,成果如此,夫復何悲?

只有學生自己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以前人說:「讀書是學做人,學作一個人格。」現代人說:「受教育是學獨立,學過一個人生。」這位國文老師則說:「找到自己的聲音、寫下自己的詩篇、讓你的生命不平凡。」這些,都是儒家教育中講求的「德」的本義。

「德」,是心得,不是規範,是對生命有所體會後展現出來的一種個人風格。不斷的反省思考,不斷的發揮潛能。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衝突,有抉擇、有行為能力,讓心靈不斷地向前進步,這就是「立德」。立德的極致,可以使個人的人格與天地同壽,匯入人類不朽的大傳統中。人一生中,如果能遇到好老師,務必珍惜。如果遇不到,也不要放棄,先努力做自己的老師。這種源之於「德」的自信,就是在學校中應該教、應該學的吧。

英文片名 Dead Poets Society
出品年代 1989年
故事地點 美國
導演 彼得.威爾(Peter Weir)